方舱里的另一种“守护”,有他们在“大白们”才安心


手机号码:186 1811 6135(微信同号) | QQ:4144023

都说方舱医院是“生命之舱”,医护人员坚守岗位,用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,也有这么一群人,她们被称为疫情一线的“排雷兵”,用坚韧、勇毅践行着“白衣天使”的使命宗旨,默默守护着医护人员的安全,他们就是来自江苏省中医院援沪医疗队的一支特殊力量——感控护士。

时刻面临挑战,沉着冷静筑牢安全防线

此次江苏省中医院援沪医疗队进驻上海临港方舱医院,整建制接管6号仓1F B3-1区,协助南通管理B3-2区和B3-3区。该方舱原为国展中心库房,前后只用了约5天时间改造完成,可容纳1.36万张床位,方舱的硬件条件很难符合感控要求,同时入沪支援的团队也是来自四面八方,单医疗队员约4000余名,还有保洁、保安、保障等各类人员川流不息,再加上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、高免疫逃逸能力,给原本已经很繁重的感控工作雪上加霜,如何做好感染防控工作是方舱管理的焦点、难点问题。

/

从4月2日凌晨抵达上海后,医疗队感控小组就在组长孙慧主任带领下紧锣密鼓开展工作。孙慧先后参加过2020年新冠肺炎国务院督导驻守广西、2021年南京禄口机场新冠疫情作为感控组长支援汤山公卫等工作,感控经验丰富。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落实驻地感控管理要求,制定医护人员上下班工作流程,开舱前带领感控小组成员多次现场查看,合理布局三区两通道,制定感控各班工作流程。

/

   此次疫情感控管理情况特殊,不仅体现在方舱三区两通道的布局,同时也在于每天进出舱人数众多,既有医疗人员,又有第三方保障人员,院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,感控人员必须时刻准备好对突如其来大量繁杂的流程进行迅速再造,感控小组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。为此,感控小组的队员们始终沉着冷静,挺身向前,不断磨合,筑牢安全防线。

“守护队友,安全回家”是我们的约定

   孙慧主任认真严格履行感控监督员职责,定期进入病区内全方位查找风险点,深入红区走流程逐一排查,不断完善相关防控措施。在她的带领下,由18名护士组成的感控组负责三区两通道的保洁和消杀工作,以及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穿脱监督,努力做好“五管”,即“管好通道”(医护、工勤、患者、医疗废弃物)、“管好区域”(清洁区、半污染区、污染区)、“管好人员”(医护、患者、工勤人员)、 “管好防护”(防疫物资储备、正确使用、全程督导)、“管好细节”(清洁区→缓冲区→二脱间→一脱间→病房环境消毒、手卫生、无菌操作等)。

外感护士是医护进舱的第一道防线,他们监督医护和第三方保障人员穿衣,检查他们穿戴合规性,防护用品质量。队友们常称呼他们为“守护天使”,习惯听他们“唠叨”:“有没有检查口罩气密性?”“看看衣服有没有破损?”“面屏往下拉一点”“手套检查过了么”......一个简单细微动作,一个肯定的眼神,抑或是一句督促的话语,传递着默契和信任,是使命感和责任心给了他们这份担当,不容许他们放过每一处细节。

/

   此外,他们还要兼顾清洁区消杀和衔接舱内舱外,保证各区域物资供应充足。江苏物资库房与所接管病区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距离,常常会看到他们奔跑的身影。外感护士顾家慧说:“我们希望能第一时间申领到队友们急需的物资”。穿着蓝色隔离衣、遥控着黄色的机器人物资转运车的身影,在泛黄路灯下渐行渐远,这份无声守护的光芒无限“耀眼”。

每一轮值班,内感护士总是第一个逆行进入舱内,穿上防护服、隔离衣、医护防护口罩、面屏、靴套,全副武装地推开一扇又一扇门,开始了她们平凡而细致的感控工作。除了保证舱内各通道的安全和监督队友们脱卸,拎着一袋又一袋的医废穿梭在病区走廊,他们还要时刻保持“火眼金睛”。有一次同组医生因为身高太高,坐下开医嘱时靴套滑脱暴露内层洗手衣5cm,内感护士刁海欣及时发现,立即给予规范应急处置,协助出舱。舱内类似这样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,正是感控人员的默默守护,医疗队员才能安然开展医疗工作。每班结束,他们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方舱的队员,大家习惯用掌声代替“谢谢”声来欢迎最后上班车的内感勇士。

/

   感控护士的一天是守护队友的一天,给他们补充“弹药”的一天。穿上防护服,连走路都感觉呼吸困难,工作量繁重,全身几乎湿透,但她们毫无怨言,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旺盛精力。瘦小的身躯大大的能量,她们用一身白衣点亮疫情笼罩的黑夜,全力以赴践行“守护队友,安全回家”的约定。

手机号码:186 1811 6135(微信同号) | QQ:4144023

加微信: 186 1811 61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