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号码:186 1811 6135(微信同号) | QQ:4144023
传承医者仁心
1800余天
的坚守
健
康
呵
护
“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,呵护他们,就是呵护历史,就能让历史的记忆接力传承下去。”志愿服务发起人之一的戴荣说。
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保驾护航
“老人的血压过高,控制不稳,请给予关注。如有需要,医院的绿色通道可以为老人提供无障碍就医服务。”12月10日中午12点半,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来临之际,江苏省人民医院(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、江苏省妇幼保健院)药学部药师王梓皓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老人家中走出,发完这条短信才迎着小雨准备横穿半个南京城,返回医院。当天,王梓皓不仅是一名专业医护,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志愿服务者。
在南京,有百余位像王梓皓这样的志愿者,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保驾护航。86年前,一批医护人员留守危城,救死扶伤;86年后,同样有一批医护人员传承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。
NO.1
从专业医护到护航老人的志愿者
10日早上8时不到,省人医的三位志愿者王梓皓、陆雅君和张新尉就已经从家中出发,前往省人民医院龙江院区集合。前一天,他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、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的协调下,与两位幸存者老人提前约好,上门做健康访视。
“你们到啦!等你们好久了,又见面了!”他们来到幸存者刘民生老人家门口,老人立刻迎了出来,看见三位志愿者犹如重逢三位老友。这一次访视已是分组团队组长王梓皓今年第二次与老人见面。“老爷子平时血压如何?服什么药?流感季来了,咳嗽吗?”心内科医生张新尉熟练拿出血压计、血糖仪,在陆雅君的帮助下,在为老人测量的同时,询问着平时生活小细节。
王梓皓告诉记者,加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志愿服务团队,是十年前埋下的种子。“2014年12月13日,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,我还在上高中,数学老师到南京开会,被公祭日的庄严肃穆所震撼,回到学校后他向我们讲述了在南京的所见所闻,我埋下了这颗种子。”随后,王梓皓来到南京上学、工作,这颗种子也随着每年的公祭日而生根发芽,“当得知医院启动了这项志愿服务后,我毫不犹豫加入进来,希望用我的专业优势,守护这些幸存者。”
NO.2
从一次访视到1800余天的坚守
王梓皓、陆雅君和张新尉当天的健康访视,已经是志愿团队的第五轮健康服务行动,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志愿服务走入第五个年头。
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这场暴行最有力的见证者,可时间的证人正在凋零。”志愿服务队队长、省人民医院妇科主管护师戴荣介绍。1984年,南京首次统计本地的大屠杀幸存者,当时,登记在册的幸存者有1756人;2006年,急剧减少到400多人;而截至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,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38位,平均年龄超过93岁。看着一个个数字减少,一盏盏灯的熄灭,让戴荣意识到紧迫性与重要性,觉得必须行动起来。“由于年龄较大,这些幸存者大多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慢性疾病,有些还动过手术,他们的健康状况备受关注。我们可以发挥专业优势,让幸存者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幸福。”于是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、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了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服务队”,百余位医护人员积极加入。
从每两周上门访视一次,到建立档案,记录老人的病史、检查内容、医生建议,定制更规范周到的“健康呵护记录本”。从紧急或特殊情况下,为老人开辟绿色就诊通道,到日常更专科化、精准化的健康服务。在不停的探索下,每一轮的健康服务都不断升级。“为了提高访视效率,团队建立小组责任制,分为四个小组,小组长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志愿者担任。原来一年到两年才能完成的一轮访视,如今我们实现了一年两轮,未来可能一个季度一轮。”戴荣说,“我们可以等,可老人不能,希望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。”
在日常访视外,为因脊柱弯曲而痛到无法入眠的幸存者老人开辟绿色通道;为身患多种慢性病的幸存者老人增设回访次数,进行药物动态调整指导……从一次访视到5年来1800多天的坚守,风雨无阻,截至目前,团队累计志愿服务198人次,共计763小时。
NO.3
从健康守护人到历史记忆传承者
历史不容忘却,在为幸存者老人健康护航的同时,这群医护人员再次转身,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。
“过去,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,始终停留在书本、文学、电影里,但当我亲自访视到这些幸存老人的时候,才蓦然发现,自己跟历史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。”参与志愿团队保障工作多年,10日是陆雅君首次进行现场访视,“幸存者是历史的见证者。他们,是活着的历史,呵护他们,就能让历史的记忆接力传承下去。”
不主动触碰,但只要老人在访视过程中提及那段历史,志愿者就会通过照片、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,记录下自己的感受。“听着老人们略带哽咽的话,我仿佛置身在那历史的长河中。”陆雅君说,亲眼见证了老人们的刀剑锐器伤疤,更听到了一些电影里不曾讲述的故事……“他们每一次抹泪讲述他们的苦难回忆,从我个人角度来说真的于心不忍,不忍一次一次撕开老人的伤疤。”但刘民生老人坦言,“昭昭前事,惕惕后人”,幸存者垂垂老矣,他想趁有生之年,让这份历史的烙印能够传承下去,“一起正视历史,珍惜和平,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。”
END
策划 & 审核/ 徐婕、吴倪娜
统稿 & 编辑/ 宫丹丹
素材来源 / 南京日报
南医大一附院 / 江苏省人民医院
宣传统战处出品
手机号码:186 1811 6135(微信同号) | QQ:4144023